鲁迅的《端午节》主要内容(鲁迅的端午节主要内容100字)

## 鲁迅《端午节》主要内容

简介

《端午节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,收录于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。这篇作品并非着重描写端午节的热闹景象,而是以端午节为背景,展现了鲁迅儿时在封建社会下,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的体验。通过对“长妈妈”讲述的关于“五猖会”的兴奋期待,以及最终因“父亲”的责罚而未能尽兴的经历,展现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压制。同时,文章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迷信思想。

一、对“五猖会”的热切期盼

文章开篇描绘了“我”(即鲁迅)对“五猖会”的热切期盼。 “五猖会”是当地的庙会,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了乐趣和新奇。“我”早已从长妈妈那里听说了关于“五猖会”的种种精彩,庙会上的戏台、人群、各式各样的玩意儿都让“我”心驰神往。为了能去“五猖会”, “我”甚至在出发前一天晚上兴奋得难以入睡,不断地想象着庙会的盛况。这种对快乐的憧憬,与后来父亲的阻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更突显了孩子天真烂漫的一面。

二、父亲的责罚与“我”的失望

就在“我”满心欢喜准备出发去“五猖会”的时候,父亲却突然叫住“我”,要求“我”背诵《鉴略》。 这突如其来的要求,让“我”的兴奋之情瞬间冷却,取而代之的是紧张和焦虑。在“我”看来,背书与“五猖会”的快乐完全不相容。尽管“我”勉强背完了,但内心却充满了委屈和失望。父亲的责罚,不仅打断了“我”的快乐,也让“我”对封建家长制的专制和不近人情有了更深的体会。

三、“五猖会”的热闹与“我”的失落

最终,“我”还是去了“五猖会”,但之前父亲的责罚和背书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。庙会的热闹景象并没有让“我”完全沉浸其中,反而更加突显了“我”内心的失落。“我”觉得“无趣”,失去了先前的那种兴致勃勃。这并非因为“五猖会”本身不好玩,而是因为父亲的干预破坏了“我”原本快乐的心情,让“我”对快乐的感知能力下降了。

四、对封建家长制的批判

《端午节》表面上写的是去看“五猖会”的经历,实则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压制。父亲以背书为由,阻止“我”及时去看“五猖会”,这看似寻常的举动,却深刻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家长专制、缺乏对儿童心理的理解和尊重。鲁迅先生通过自身的经历,展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心灵的伤害,表达了对自由、快乐童年的渴望。

五、对封建迷信的讽刺

文章中对“五猖会”的描写,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迷信思想。长妈妈讲述的关于“五猖会”的传说和故事,以及人们对“菩萨”的膜拜,都展现了当时社会迷信盛行的现象。鲁迅先生以客观的笔触进行描写,并没有直接批判,但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他对这种愚昧的讽刺。

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3

备案号:蜀ICP备2023014384号-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