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孔乙己(鲁迅孔乙己主要讲的内容)

## 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:孔乙己### 简介《孔乙己》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18年的一篇短篇小说,收录于小说集《呐喊》中。这篇小说以辛辣的笔触,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描写,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,以及国民的麻木和社会的冷漠。### 一、孔乙己的悲剧形象

1.1 可笑的迂腐

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。他深信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,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。他坚持“窃书不能算偷”,将偷窃行为合理化,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令人可笑又可悲。

1.2 可怜的遭遇

孔乙己一生都在为科举考试而努力,却屡试不第,最终沦落为靠抄书为生的穷酸秀才。他被社会排挤、嘲讽,甚至连孩子也取笑他。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,令人同情。

1.3 可悲的结局

在小说结尾,孔乙己因为偷窃而被打断腿,最终在人们的漠视中死去。他的死是无声的,正如他悲剧的一生,无人问津,令人唏嘘不已。### 二、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

2.1 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

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。科举制度以四书五经为唯一标准,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,将他们变成了追求功名的机器。

2.2 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

小说中,酒店里的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既有嘲笑,也有冷漠。他们麻木不仁,缺乏同情心,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帮凶。

2.3 对社会现实的控诉

《孔乙己》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状:封建制度虽然被推翻,但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,社会底层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### 三、艺术特色

3.1 以小见大

小说以孔乙己的个人悲剧为切入点,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,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。

3.2 白描手法

鲁迅先生运用简洁、朴实的语言,刻画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,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。

3.3 象征意义

孔乙己的悲剧象征着封建社会中所有被压迫、被摧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。### 结语《孔乙己》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,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。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描写,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国民的麻木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,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。

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3

备案号:蜀ICP备2023014384号-14